2万
22万
管理员
BHFF第四册第二十四篇
佛性本体,心地圆融
✦✦✦✦✦
·学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要让自己的心地圆融。
·就是要让自己的心过得去,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,这就叫圆融。
·要让自己有包容之心,又要有圆融之心,什么事情都要想着众生,要想着众生在做什么?
·这就叫“众生之念以为心”,就是你要把所有众生的念头以为就是你心里想的事情。
·要以“尽法界之境以为量”。
·在法界里面,就是在人世间、在我们这个世界里面,我们的境界是有力量的。
·你的境界高,你的人就有力量。
·因为境界越高的人越不怕困难,他能克服困难;境界低的人他会被困难所吓倒。
·一 个人的境界越高他能克服更多的困难。
·要知道无尽的法界,是无尽众生,全部聚在菩萨的心中。
·无尽的法界就是说这个人世间是无尽的,是没有尽头的轮回呀轮回。
·如果一个人是真正的菩萨,他要把众生放在心中,要以众生的利益为上,众生的利益为重。
·就是说要无私地奉献,心中只想到人家,要把众生的心放在心中,这才是学佛救度众生的理念。
·我们要把众生的疾苦,就是把众生在人间的所有的苦难,像一个慈悲的门一样,用慈善的云一样来把它填满。
·也就是说你那种慈悲心要像云一样把慈悲的门填满,所以叫“云布慈门,波腾悲海”。
·一有感觉了马上就去救人,那才叫菩萨。
·但是这个马上就去做善事是要有缘分的,如果这个人没有缘分,也做不了什么事情。
·所以愿力很重要,叫无愿不从也。
·如果这个人做任何事情没有愿力,这个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。
·须知菩萨无心。
·就是说每一位菩萨你说他有心,其实是无心的;你说菩萨无心,但都有心。
·如果你说菩萨无心,菩萨的慈悲心是从哪里来的?悲悯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?他是有心的。但又是无心的,因为菩萨把世界上的一切看空了,看空之后,反射到菩萨的心灵就是空的。
·如果你把这个事情不当回事了,实际上你的心中就是空的了。
·菩萨以众生心为己心。
·如果是菩萨,一定是你们想什么,菩萨就想什么;你们难过,菩萨也难过;你们伤心,菩萨也伤心。
·那才叫菩萨以众生心为己心。
·菩萨无境界。
·菩萨是没有境界的,因为菩萨的境界就是众生的境界。
·众生吃苦了,菩萨就下凡到人间来救度;那么众生开心了,菩萨也开心。
·“既得有感即通”。
·就是你既然得到了,你有感应了,你就通了。
·也就是说,当你的心和众生的心能够有感应了,你就是通了。
·众生要吃苦了,你感觉到他们痛苦了,实际上你就已经是菩萨了。
·众生马上有灾了,你感受到很痛,实际上你就是佛心。
·冤有头,债有主。所有的业障、劣根性都是你前世造成的。
·因为你前世所造的因,今世才让你受这么多的苦。
·你今世非但没有开悟,还要在这个孽浪当中,就是在孽障的滚滚浪花里不停地翻滚,而且滚不出来呀。
·现在的年轻人从来不会为他人着想的,不会站在人家的角度去为人家想。
·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良心。
·这就是为什么离菩萨越来越远了。
·菩萨对众生的心是不谋而应的。
·不谋而应就是说我和你根本用不着商量,我们想出来的理念和做出来的事情都是一 样的。
·我们常说良心,你们知道良心是从哪里来的吗?
·良心是由众生之本体,因为一个有良心的人,他就拥有了众生的本体,众生的本体就是所有众生本来应该具有的一个灵性、一个实体。
·众生的本体必须和菩萨的心息息相关。
·就是说真正良心好的人,讲出来的话,做出来的事情,连脑子里的意念都是跟菩萨一样的。
·如果你是佛心,你只要念头一动,叫“举念”,用文言文讲叫“即获感应”,也就是说你念头一来,菩萨就到了。
·师父常常告诉你们,自己的事情再大,也是小事情;学佛弘法再小的事情,也是大事情。
·人就是私心。
·如果你的心和菩萨息息相关,当你遇到灾难的时候会马上得到菩萨的灵感。
·实际上你的身叫“即显佛身”,就是说马上把你菩萨的身显出来了,也就是说你已经得到了解脱。
·有灾难的时候你能避开,实际上你就是与众不同,你就是菩萨,因为菩萨是不会受灾难的。
·但是这个菩萨是怎么形成的呢?
·是靠你平时做人像菩萨形成的。
白话文摘
粹集至高佛理|妙语禅悟人生
使用道具 举报
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法界心
GMT+8, 2025-10-28 21:38 , Processed in 0.050022 second(s), 19 queries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