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【点击全屏观看更法喜】
原文节选
慧能法师千里迢迢地赶到湖北的黄梅山,拜五祖弘忍为师学禅。五祖见了他之后就说:“你是南方之人,也能成佛吗?”慧能回答说:“佛性也分南北吗?”五祖无言以对,就把他留下来,让他在后院做碾米打水的杂活。很久过去了,也不见五祖重视他,但他心中一点怨言也没有,他想,佛性恐怕也不分打坐和挑水吧?
很多年之后,五祖年龄大了,就有心要选一个传法之人。于是在一天的下午,他召集所有的弟子,对他们说:“弟子们,你们都将自己多年证悟的结果写成偈子,我要看谁真正地悟道了,我要将衣钵传给这个悟道的人。”
五祖的大弟子神秀,被认为最有希望成为衣钵传承之人,于是,很多人就注视着他,都想去看他写的偈子,有的人甚至根本没想去作什么偈子,就是等着看神秀写的偈子。没过几天,神秀的偈子果然传遍了整个寺院,他在墙上非常醒目地写着:“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这样的偈子引来了一片叫好之声,本来有的人写好了自己的证悟,也不好意思拿出来。
師父稍微给你们解释一下这个偈子好在哪里。一个学佛的人“身似菩提树”,就是说自己像一棵菩提树一样,就是像一个菩萨一样;“心如明镜台”,心如明镜,看什么都明白,就是证悟之心,完全都明白;“时时勤拂拭”,就是经常把自己的心擦擦亮,擦擦干净;“勿使惹尘埃”,因为我们在五欲六尘这个人间,经常会沾染着很多不好的污染的习气,所以要经常擦一擦自己心中的尘埃。
大家都说:“哎呀,太好了,太好了!”很快就传到了慧能的耳朵当中,慧能听了之后就告诉身边的僧人说:“这首偈子还行,但并没有真正悟道。”就讲了这么一句话,说他没有真正悟道,就传得很快,传到五祖的耳朵里了。既然说没有悟道,大家就要求慧能:“慧能啊,你能不能说出你自己的偈语呢?”慧能就说了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
師父把这些古时候佛法的故事告诉你们,为什么这些偈子传诵到今天还经久不衰?为什么六祖慧能能够写出这么好的偈子?師父告诉你们。第一句:“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”说的是一个人的身体已经像菩萨一样,心如明镜一样地明白人世间所有的道理。慧能就这么讲“菩提本无树”,你既然是菩萨的身体,你怎么还有一棵树呢?他没有这个物的。“明镜亦非台”,一个心如明镜的人,哪有什么台?(古时候镜子下面有个化妆台)“本来无一物”,你明心见性的人,你的心中已经无我,什么都没有了,你哪来的有物体?心中没有任何的我,自己完全修的是空性了,那你用什么方法能够惹到尘埃啊?所以“何处惹尘埃”,这个境界更高。大家一看到慧能的这个偈子,马上就把这个偈子写在墙上,把神秀的那首就擦掉了。
2017年9月29日巴黎
拓展延伸
師父经常跟大家讲,人的烦恼就像六祖慧能讲的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我们人本身就是空的,来到人间,脑子都是空的,是后面那些世间现象装进了我们的思维中。如果装的是好的,你的心就好;装坏的,你的心就不好。“明镜”,就是指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,希望你们每天拿着这面“心”的镜子,照见五蕴皆空,去照那些善良的、慈悲的、好的东西,那么你的心中就拥有了善良、慈悲、好的东西。如果你今天去照了尘埃,那么你的心就拥有尘埃。如果你的心本来就没有尘埃,那你去哪里惹尘埃?举个简单例子,单位里几个同事正在争吵,你这个人什么事情都不喜欢管,你怎么会有烦恼?你怎么会去参与到这种自私的烦恼之中?所以師父告诉你们,没处惹尘埃。
何处惹尘埃
讲述于观音堂2021-03-29
XLFM法界心

编辑排版如有不如理不如法
请观世音菩萨慈悲原谅、请护法菩萨慈悲原谅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