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、如何理解“非想非非想”?
【问】请师父开示一下“非想非非想”,请师 父详细解释一下,我还是不太明白。
【答】“非想”,“非”就是“不”,不想。“非想”,就是不想;“非非想”,不是不想,就是还是想的。又想又不想,人不就是活在又是虚空、又不是虚空当中啊?(还有一个“非有非非有”也是这个意思?)一样的。其实因为过去翻译的时候,这些讲得有点像字体上一个转换。
很多事情是“非想非非想”,我这个人“非想非非想”,我不去想它,但是并不代表我没有完全不想它。很多人说“看见财,我不去想它,不想财”,但是并不代表你心中不要财,并不是你不想。你知道这个财不是你的,你想过了,并不代表你没有去想;但是我现在不想它,不想它不代表你一定没有去想它。“非想非非想”(还是存在的)。
WD 20170409
3、同修感悟人的本性和宇宙空间的关系
【问】师父,同修有个感悟,我念一下,请师 父指正。同修说:“我们人自己的本性,不仅存在于肉身的这个范围内,而是和宇宙本性紧密相连成一体的,我们的肉身是无法阻断这个联系的,但我们随着本性和宇宙本性相融,我们的心就是整个宇宙虚空,整个虚空就是我们的本性所在。”
【答】他基本上70%是对的,他这个感悟是有一定的境界,蛮好的(还有30%是哪里不对啊?)他对宇宙空间还不彻底了解,还不能了解宇宙的空相、真相,他只是叙述了人心和宇宙空间的关系,怎么样能够让自己心包太虚,他只是讲了这一点(明白,感恩师 父)。
WD 20170616
4、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
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这是一个纲领——《金刚经》非常重要的一个纲领,也就是说你不住心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帮别人了,你不要把它挂在心上,而生出来的心,就是干净的心。“我今天救了人,我没感觉到救人”,我生出的心就是纯洁的心、没有罣碍的心。只是为了众生的利益,只要能够救度众生,无论什么事情,再苦再难我们都要去做,而生出来这个心;不是说“我要去救人,我今天要帮助别人”。无我相了,所以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。
这句话就是非常辩证,又要在心中住足,但是又不能生这个心而住足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心可以住足在内心,什么样的心不应该住足呢?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,任何的心都要无所住,你没有心了,你生出来这个心还有的,那么这个是你的真心。
“应无所住”——不要住在“我今天磕头求菩 萨”的份上而生出来的这个自然的心,那就是纯洁的心。所以学佛人不是不做事情,而是做的事情应该随着因缘,而不要去执著某一件事情上去做。
自然地去做,自然就会得到境界的提升。
新B 110 《知无常才能不住心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