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界心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学习
查看: 1804|回复: 0

反馈|学佛回到真正的故乡——学习《白话佛法》感悟两则

[复制链接]

2万

主题

2万

帖子

22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221386
发表于 2022-5-8 15:55:4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undefined



学佛回到真正的故乡——学习《白话佛法》感悟两则





不出轮回 三恶道就是故乡


《白话佛法》第八册33篇《普度众生是福》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和警示。


末法时期,绝大多数人是为了解决无力摆脱的痛苦才走入佛门,微弱的自力,佛菩萨却回应了天雨般广大的慈悲。但人的劣根性是得到了利益就生退心,学佛路上能保持正信,坚持到底的人太少,而业力却如鲨鱼一样时刻紧随,没有继续修行,积累功德,下一次厄运到来时,又有什么力量来自保?


修行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,一失人身,万劫不复,等待我们的轮回之路,绝大部分在三恶道。记得师父在一次回答问题时说,一个人修行是否成功,根基约占百分之四十!就如这篇开示讲的,学佛好比一种下粒种子,好的土壤会长出好的结果,如果本身命很差,今生也很难结出佛果,我们没有天眼慧眼,无法得知前生,但这是必须清醒面对的事实。


师父提醒我们,今生不能出离六道,其实等于白修!不努力消业,不修智慧、不放下烦恼、执着于功德等等,都可能让我们空忙一生,只得到一些轮回中的人天福报,即使升天,天福享尽下生人间,只要失去佛缘,每一次轮回都是业障的累加,都在走下坡路,最后堕入三恶道;来生大富大贵也绝非好事,因为富贵修行难,为富不仁多,有财有势的人一旦作恶,影响和果报更大,结果依然是堕落。因此,没有在得人身时修出六道,不久的将来,三恶道真的是我们的故乡!


这篇开示苦口婆心告诫我们,既然已经修行,就绝不能放逸懈怠,前功尽弃。博客上曾有位马来西亚陈同修忏悔,她28岁得了癌症,后来又离了婚,学佛八年来,是观世音菩萨慈悲保佑,才让她疾病好转、生意也有很大起色。但痛苦过去后,她却沉湎在福报中,出入高档餐厅,经文越念越少,连香也不上了,有时间就到处应酬,师父的教导成了多余。终于,她再也经不起诱惑,不但全素违愿,还吃起了活海鲜。没多久,大中风脑血管爆裂,一个经常跑步健身的人就这样躺进了重症监护室,每天无法入睡,耳边都是来自地狱的哭声,出院后也无法自理,最后重新依靠“四大法宝”才逐步恢复。痛定思痛,她泣血忏悔道:无常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到,不论日子过得多好,业障依然存在,请您不要放弃,一门精进好好念经吧!


这就是我们身边血的教训。修行后再懈怠放弃,就等于在苦海里放开了唯一能上岸的救命绳,下一次得救的机会,不知要在多少世以后;哪怕重新忏悔精进,也和从未懈怠的同修拉开了很大差距,因为修行路上的每一次犹豫停留,都是对慧命的伤害。人生即使活到八十,也仅有三万天,从闻法到死亡,留给我们修出六道的时间真的不多了。


在家修行天天面对五欲六尘,师父告诉我们,第一步是要锻炼人定得下来,心静得下来,把扰乱心神的杂念妄想慢慢沉淀,在定中生起智慧。随着锻炼定力、每天学习,智慧逐步增长,原本紧紧束缚住身心的烦恼就会慢慢解脱,我们就能得到最初的法喜和觉悟。


然而仅做到这点还远远不够,最近的每日开示中提到,修行人不能做满足于自保的“自了汉”,而是在有了经验和能力后,发起与众生共同离苦得乐的“愿菩提心”,有了愿力这个指路明灯,还需要把它落实到一切为众生服务的行动中去,这就是“行菩提心”。一切诸佛菩萨都因在人间发大愿,行大愿而成就殊胜果位。


《普贤行愿品》中说: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人间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和幸福?不是只能享受一世钱财、名声、地位,而是有能力为众生付出,能发心为众生服务。也只有在众生中,我们才能磨练出广大的智慧,积累起深厚的功德。


当生命落幕,我们因功德力蒙佛接引时,亲见净土世界美轮美奂的华幢宝阁,亲闻清风璎珞的庄严妙音,才知道人间的金山银山,不过是一颗沙砾。得遇正法和良师,我们已经踏上了大乘佛法的修行之路——度化自身,普利有情,福慧双修,悲智双运。愿每一个同修且行且珍惜。


一生精进 返回真正的故乡


师父曾在一次讲座中开示,菩萨初发心时即成正等正觉,就是说当我们发出学佛的愿力那一刻,这种决心的能量非常之大,是势不可挡的。然而问题是,人都有懒怠的劣根性,尤其是得到了一些人间利益后,更会心生退意。


师父经常提醒我们,千万不要“学佛一年,佛在眼前;学佛两年,佛在天边;学佛三年,仗着佛卖钱。”去往西方世界的路上不拥挤,正是因为中途懈怠、退却的人太多。


今天学习的《学菩萨界 转凡成圣》,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太愿意面对的事实,如果不能跳出轮回,一辈子积累的功德就全部转化成人天福报,非常可惜。师父在其他开示中也曾谈到,这些功德,包括拜师时种上的莲花,在命终时化为了升天享福或投生大富大贵之人。而一旦天福享尽,依然会下生人间甚至堕落三途;富贵之人修心难,造业却比常人容易,从修行到堕落可能只隔了一世的时间。


因此,修行要生起头一等大事的迫切心,并把它落实到生命余下的每一天。初学者确实会觉得修行苦,但慢慢也会感到法喜,何况生命无有尽头,与其长久地出驴胎入马腹流转六道,不如抓紧这一生修成,哪怕苦,也只是这辈子的事。


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分五十二个阶位,是从初发心的凡夫菩萨直到成佛的道路,证得一地菩萨已经是人间的圣人,一地菩萨之前还是凡人,转凡成圣,就从登地开始。


修行的目标是转凡成圣,虽然一个初学佛的凡夫用人间的这一生直接修成菩萨几乎不可能,但这是修行人生命境界的目标。就像我们参加考试,如果为自己设定了要考100分的目标,几经努力,可能会考到80分,但如果只想考80分,就很可能只有60分甚至不及格。


正如师父所言,修行人如果能够一生保持初发心时的觉悟、精进,在人间达到菩萨的境界不是天方夜谭。然而我们见过许多同修,刚学佛时凭着一股发自心底的感恩和热情,念了很多经,度了很多人,但遗憾的是,有的得到人天福报后经不起诱惑,懈怠放松了;有的受不起大家的赞叹追随,贡高我慢了;有的觉得戒律约束太严,继续享受生活去了;也有的追求神通奇幻,修出偏差甚至误入歧途了。可见初发心容易,要一生正精进太难。


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的修行有很多细致而严谨的标准,师父在这篇开示中告诉了我们初步的轮廓。我们是在家修行的凡人,难免会时常忘却修行的初发心,登地菩萨境界的讲解,让我们看到了转凡成圣的第一重境界,对照自身和菩萨的差距,我们都会觉得自惭形秽。


但正因为圣者日月一般的清净与智慧,才让我们心生敬仰,只要努力了,就离成功越来越近,而不努力,永远触摸不到成功的大门。即使由凡夫修成了圣人,从一地菩萨到成佛,每一地修证境界的提升,都是在开发清净心、开发般若智慧,都在不断地调柔自心,变得越来越清明、宽广、无我、寂静、平等、无相……


只要发了菩提心的人,都能称之为菩萨,我们如果能发菩提心,并且不忘初心,一生精进,就是人间的菩萨。菩萨分为凡夫和贤圣,虽然初发心的菩萨与圣位菩萨在境界、所作所为上相差甚远,但未来成佛的目标是一致的。作为初发心的菩萨,在绝对坚定的信心下,还要行一切利己和利他的善法,持戒、消业、学习、度众等等六度万行,在发愿与行愿的循环增上中,一个阶位一个阶位地往上修。


即使已经登上圣位,但菩萨的精进没有片刻的停止,信心没有刹那的退失,我们作为初学的普通人,有什么理由在一点点名利福报中止步不前呢?当真正懂得了遥远的故乡胜于暂居地亿万倍的那一刻,我们的心已经走在了回家的路上,哪怕艰难险阻、荆棘遍地,都无法阻挡归家的决心。


初发的菩提心和圆满的菩提心没有分别,此生如能做到不忘初心,等到生命结束时,故乡一定就在眼前,因为初发心的瞬间,其实就是彼岸。修行之路没有终点,真正的觉悟也没有尽头。





--摘于LJH臺長2022年博客  


2022-04-18

undefined



undefined

无欲自然心如水,

有欲让心来犯罪。

去除欲望平安睡,

无欲哪来一切罪。

干净干净真干净,

学佛之后心已静。

无欲之人哪来祸,

平安是福远离祸。

清净生活哪里找,

学佛修心就是好。




-每日.F言F语.2021.06.13-


undefined




— 专题汇总 —

師-父博客>>灵验事迹

undefined

专题首页

undefined




广

undefined



现身说法

随 喜 转 发|功 德 无 量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法界心

GMT+8, 2025-10-30 20:49 , Processed in 0.066440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