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悲愍众生,是从心底发出来的。
但是“慈”是人最先应该做到的。
“喜”就是欢喜心。
“舍”就是能够舍弃。
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应该“慈悲喜舍”,这四个字对我们非常的重要。
有了慈心(慈心就是心肠很软不瞋不怒的),经常能够看见人家很可怜,这种慈一出来,那么接下来悲愍心就来了。
悲愍心就是感觉到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是很可怜的。 “喜”是欢喜心。
对众生都要欢喜,而且要慈悲加上欢喜。
你爱了人家了,你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;因为你经常爱众生,所以众生才会爱你;因为你有欢喜心,所以你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好。
“舍”是什么? 舍就是舍得。
我们要把自己好的东西舍给人家,把不好的东西也要把它舍去。 菩萨的慈悲喜舍,功德是在佛性里的,就是说如果你心里很慈、很悲愍、法喜充满,另外你还很舍、肯舍得,这个人实际上是佛性里出来的好东西。
所有的功德,全部都是由心底发出去做善事的。
心底里是什么? 就是佛性,这才是功德。
因为人的心底最底层的东西就是佛性。 “诸烦恼是道场”是什么意思? 就是凡是人间所有的烦恼,全部都是帮助你学佛的道场。
因为没烦恼,你就没办法生出智慧。
烦恼来了,即有智慧。
“知如实故”就是你知道了,犹如实际上你做到的是一样的。
有道场就会生出烦恼,所以就会烦恼不断,在人间身体是道场,所以学佛后就会生出很多烦恼。 所谓烦恼,本身是空的。
烦恼本来就是空的,烦恼本身是无性的。
什么叫烦恼本身是无性的? 因为任何的烦恼到了人间来,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共性的,没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的。
烦恼飘忽不定,没有一个性——不定性。
今天有烦恼,明天没有了;明天没有了,后天又有了,所以是不定性的。
不定性的东西就是似有似无、非有非无。 菩提就是智慧,智慧在你身上本身也是不定性的。
因为烦恼来了,你的菩提心就来了,你的智慧就生出来。
人的一生都会不停地有麻烦,不停地有智慧来克服这些麻烦。
所以菩提心和烦恼就是在一起,所以烦恼事实上与菩提没有差别,“烦恼即菩提”。
因为你身上有很多的毛病、有很多的孽障,你想消除,所以你才会去做功德,所以烦恼即道场。菩提就是道场,烦恼也是道场。
烦恼的实性和佛性是没有分别的。
烦恼的实性是什么? 就是真正烦恼的根本的道理,和利益和佛性没有分别。 为什么说烦恼又是佛性呢? 因为佛性是由心里的本质而来。
人真正的本质是最内在的佛性,而这些佛性让你充满着智慧,也就是菩提。
有了佛性才会生出菩提心、生出智慧,才能克服你的烦恼。
无明来自老死。
什么意思? 就是你不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,是因为你不懂人间就是六道轮回——有老有死。
你老了你不明白,你死了你也不明白。
所以无明来自于老死,皆无尽故。
“皆无尽故”就是说一个人老了死了,又投胎了,再从年轻的时候到老了死了再投胎了,轮回是没有穷尽的。 根本就没有无明,也就是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知道,你本来什么都不懂,实际上你根本不应该懂什么事情,你也不需要去了解什么事情,你就会很干净的。
《心经》里面讲“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”“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”。
也就是说老死也没有尽头,因为它到了尽头他又投小孩了。
永远不会完全的灭尽,就是没有这个无明要灭,也没有这个老死要灭。
从你生出来你就一直不明白,一直到你死了你都不明白,这就叫无明尽。


|